nmr是什么(nmr是什么的简称)
53
2022 / 12 / 16
nmr是什么意思
核磁共振简称NMR。利用核磁共振波谱进行分析的方法,叫做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具有核磁性质的原子核(或称磁性核或自旋核),在高强磁场的作用下,吸收射频辐射,引起核自旋能级的跃迁所产生的波谱,叫核磁共振波谱。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NMR)是分析分子内各官能团如何连接的确切结构的强有力的工具。磁场中所处的不同能量状态(磁能级)。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它们也具有自旋现象。描述核自旋运动特性的是核自旋量子数I。不同的核在一个外加的高场强的静磁场(现代NMR仪器由充电的螺旋超导体产生)中将分裂成2I+1个核自旋能级(核磁能级),其能量间隔为ΔE。对于指定的核素再施加一频率为ν的属于射频区的无线电短波,其辐射能量hν恰好与该核的磁能级间隔ΔE相等时,核体系将吸收辐射而产生能级跃迁,这就是核磁共振现象
nmr为核磁共振,是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的物理过程。
相信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都听到别人使用过或者自己使用过缩写词来表达意思,那么下面我就来跟大家说一说缩写词nmr是什么。
详细内容
01
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为核磁共振。是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的物理过程。核磁共振波谱学是光谱学的一个分支,其共振频率在射频波段,相应的跃迁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级上的跃迁。
02
自旋量子数I不为零的核与外磁场H0相互作用,使核能级发生2I+1重分裂,此为塞曼分裂。 核磁共振是194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布洛赫(F.Block)和哈佛大学珀赛尔(E.M.Purcell)各自独立发现的,两人因此获得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50多年来,核磁共振已形成为一门有完整理论的新学科。
03
核磁共振适合于液体、固体。如今的高分辨技术,还将核磁用于了半固体及微量样品的研究。核磁谱图已经从过去的一维谱图(1D)发展到如今的二维(2D)、三维(3D)甚至四维(4D)谱图,陈旧的实验方法被放弃,新的实验方法迅速发展,它们将分子结构和分子间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清晰。
04
二维核磁共振谱的出现和发展,是近代核磁共振波谱学的最重要的里程碑。极大地方便了核磁共振的谱图解析。二维核磁共振谱是有两个时间变量,经两次傅里叶变换得到的两个独立的频率变量图一般把第二个时间变量t2表示采样时间,第一个时间变量t1则是与 t2无关的独立变量,是脉冲序列中的某一个变化的时间间隔。
05
二维核磁共振谱的特点是将化学位移、耦合常数等核磁共振参数展开在二维平面上,这样在一维谱中重叠在一个频率坐标轴上的信号分别在两个独立的频率坐标轴上展开,这样不仅减少了谱线的拥挤和重叠,而且提供了自旋核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这些对推断一维核磁共振谱图中难以解析的复杂化合物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是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写为NMR)。
它与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质谱被人们称为“四谱”,是对各种有机和无机物的成分、结构进行定性分析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亦可进行定量分析。
NMR核磁共振的应用:
核磁共振是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根据化学位移鉴定基团;由耦合分裂峰数、偶合常数确定基团联结关系;根据各H峰积分面积定出各基团质子比。核磁共振谱可用于化学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如分子内旋转,化学交换等,因为它们都影响核外化学环境的状况,从而谱图上都应有所反映。核磁共振还用于研究聚合反应机理和高聚物序列结构。H谱、C谱是应用量广泛的核磁共振谱(见质子磁共振谱),较常用的还有F、P、N等核磁共振谱。
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为核磁共振。
nmr是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的物理过程。核磁共振波谱学是光谱学的一个分支,其共振频率在射频波段,相应的跃迁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级上的跃迁。
核磁应用:
核磁共振适合于液体、固体。如今的高分辨技术,还将核磁用于了半固体及微量样品的研究。核磁谱图已经从过去的一维谱图(1D)发展到如今的二维(2D)、三维(3D)甚至四维(4D)谱图,陈旧的实验方法被放弃,新的实验方法迅速发展,它们将分子结构和分子间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清晰。
在世界的许多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集团,都可以听到核磁共振这个名词,包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大集团。而且它在化工、石油、橡胶、建材、食品、冶金、地质、国防、环保、纺织及其它工业部门用途日益广泛。
在中国,其应用主要在基础研究方面,企业和商业应用普及率不高,主要原因是产品开发不够、使用成本较高。但在石油化工、医疗诊断方法应用较多。
1.NMR技术即核磁共振谱技术,是将核磁共振现象应用于分子结构测定的一项技术。
2.对于有机分子结构测定来说,核磁共振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核磁共振谱和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质谱一起被有机化学家们称为“四大名谱”。
3.目前对核磁共振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H和13C两类原子核的图谱。
4.对于孤立原子核而言,同一种原子核在同样强度的外磁场中,核磁共振碳谱只对某一特定频率的射频场敏感。
5.但是处于分子结构中的原子核,由于分子中电子云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实际感受到的外磁场强度往往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而且处于分子结构中不同位置的原子核,所感受到的外加磁场的强度也各不相同,这种分子中电子云对外加磁场强度的影响,会导致分子中不同位置原子核对不同频率的射频场敏感,从而导致核磁共振信号的差异,这种差异便是通过核磁共振解析分子结构的基础。
核磁共振nmr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的缩写,就是统称为核磁共振,它的对象是指磁性核而言。所谓磁性核,就是自旋量子数I≠0的核,如1H,2H(=D),3H;13C;【1H中的1位于元素符号H的左上角,表明核氢的质量数;余同。】12C和16O就不是磁性核,因为12C和16O的自旋量子数I=0。
核磁共振cmr是Carbon-13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的缩写,是核磁共振中的一个分支,碳-13(也写作13C-)核磁共振(13C NMR 或者 C13-NMR)。同样,1H的核磁共振也是核磁共振中的一个分支;此外,现在核磁共振家族中的分支还有:19F NMR, 31P NMR, 14N NMR,15N NMR, 等等。
核磁共振cmr和核磁共振nmr的区别是核磁共振nmr是指任意磁性核的核磁共振共性,如原理、谱图特征、谱图信息、自旋-自旋裂分规律、解析方法等,往往是以1H NMR为代表。核磁共振cmr仅是表示碳13的核磁共振。
问题简单回答就是这样了。以下是进一步的说明:
实现核磁共振的三要素是:1、磁性核。自旋量子数I≠0的原子核,如I= 1/2,1H、13C、15N、19F、29Si、31P等;I =1,2H、6Li、14N等;I=3/2, 7Li、9Be、11B、23Na、39K等;I=5/2,17O、25Mg、27Al、55Mn等;I=3, 10B; I=7/2, 43Ca、45Sc、49Ti;I=9/2,73Ge、87Sr、93Nb等,都有核自旋现象,其自旋角动量P为:P=h√[I(I+1)]/(2π) 。具有自旋角动量的原子核都具有磁矩μ。μ=γP,γ称为磁旋比。同一种核,γ是常数;γ因不同核种类而各异,如γ(1H)= 26752、γ (13C) = 6728.3 弧度/(高斯•秒)。
2、磁性核之外的磁场。按照量子力学原理,核磁矩在外磁场中的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只能取(2I+1)个不同方向(不在外磁场中的核自旋取向是任意的,紊乱的)。可由磁量子数m表示,m=I,I-1,…,-I。如1H核等形成两个自旋取向和能级,14N核和2H核形成三个自旋取向和能级。相邻的两能级之差ΔE=γhB0/(2π),它与外磁场强度B0和核的磁旋比γ成正比。这是磁核在外磁场中表现的第一个行为。它的第二个行为是磁核在绕自身转轴(也是磁矩μ方向)自旋的同时,必然绕磁场B0作进动(或称岁动,类同于地球绕太阳作岁动),也叫Larmor进动。运动的角频率ω0、线频率ν0关系是:ω0 = 2πν0 = γB0 3、射频场。具备上述二要素仍不能获得NMR现象,因为磁核无从获取能级跃迁所应有的额外能量。若在B0场(定为z向)的垂直方向(定为x向)施加一个交变磁场(即射频场)B(x) = 2B1cos(ωt+φ),它是一种线偏振交变场,在xy平面可分解为两个强度相等、旋转方向相反的圆偏振场。这两个旋转磁场在y轴上的合成分量始终为0,仅在x轴上的合成分量作周期变化。当旋转磁场B1的方向和频率与磁核的方向和频率不相同时,不会有能量的转移;当它们相等时,磁核会吸收射频场能量,由低能态跃迁到高一级能态,同时核自旋取向也相应改变。构建在y轴上的正交检测线圈就感应而检测到NMR信号。
核磁共振谱学是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门选修的重要课程。对于某些学科和专业,则是必修课。在检测、分析物质结构、表征物质微结构等多方面发挥作用。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